每日时讯!物以证史(一) | 白釉矾红彩“永利铔厂”款小盘背后的故事
(资料图)
民国时期,口径13.5厘米,底径7厘米,高2.5厘米,器型规矩,敞口圈足满釉,胎薄釉白。盘正面偏边位置用矾红彩钤有圆形印章款记,内容为随形铁线篆书繁体"永利铔厂"四字;反面盘底圈足中心行书繁体"建华瓷业公司"编者按:时间越久,越发珍贵,这就是老物件的价值与魅力所在。睹物思人,睹物更思史,无论我们走得多远,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。今天分享的这个物件,背后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。"永利铔厂"全称为"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",是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前身,为民国时期著名爱国实业家"中国化学工业之父"范旭东(1883-1945年)和化工专家侯德榜(1890-1974年)带领团队于1934年在南京长江北岸卸甲甸创建,以其宏大的规模和一流的人才、技术令中外瞩目,时为远东第一大化工厂,该地名大厂是因厂而名。1937年2月5日产出中国第一包化肥-"红三角牌"肥田粉(硫酸铵),一举打破化肥被洋货一统天下的时代,自此中国基本化工两翼-酸与碱已经完备,意义重大。"八一三事变"暴发后,该厂全力生产硝酸炸药、军用铁锹、地雷壳和飞机尾翼等配件支持抗战。期间,日本多次派人以保厂为条件洽谈合作,范旭东断然拒绝"宁举丧,不受奠仪!"。同年8-10月铔厂遭日军3次空袭,装置被毁不能生产。随即朔江西迁,12月铔厂被日军占领。西迁后在大后方创建基础化学工业基地,坚持实业抗战。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,收回工厂。解放后,铔厂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,中国第一代化肥、第一包催化剂、第一台高压容器以及第一套合成氨硫酸、硝酸等装置都在这里诞生,先后创造了30多项"中国化工之最",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多项巨大的贡献。(张耀)审核:潘瑞凯
责任编辑:徐路平
关键词: